王夔院士:稀土農醫用安全亟須風險評估研究
發布時間:2013-06-26 新聞來源:一覽稀土英才網
“稀土對人體的影響到底有多大?目前科學界也不是十分清楚。”近日,中科院院士王夔在一次院士研討會上表示,在近期調研食品安全問題時,科學界遇到了一個有關食品中稀土限量的新問題。
王夔介紹說,早期研究表明,稀土具有潛在毒性,在人體內可以積累。尤其是在腎功能衰退者、吸煙人士、孕婦、哺乳期婦女、嬰兒等特殊人群中,有較明顯表現。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,國家對這類研究缺乏支持,稀土對人體的安全性研究沒有得到重視。因此,目前尚缺乏科學研究依據,以制定出權威性的稀土農(醫)用風險性評估報告。
作為生物無機化學研究的先行者,王夔很清楚國內外關于稀土研究的進展。
“圍繞稀土在農、牧、漁業以及醫療中的應用及其所引起的安全性問題,科學界一直爭論不斷。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,已有兩輪關于稀土農用和醫用安全性的爭論。現在可能面臨著第三輪爭論。”王夔說。
經過第二輪爭論,研究人員發現:稀土促進動物生長的作用與其促進細胞增殖有關,同時也與病理纖維化有關。稀土在體內生成的沉淀,即納微米級生物微粒,既能促進細胞增殖提高存活率,也能參與纖維化病理過程。在病理條件下,稀土經口吸收增加、積累增加。
王夔指出,醫源性稀土毒性是目前科學界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。
研究人員調查發現,在一些發達國家大城市,曾出現自來水含釓(Gd,稀土元素之一)量異常現象,不但自來水加工廠入口和出口,就連地下水中,釓濃度也異常高。
奇怪的是,柏林西部自來水有釓含量異常,柏林東部卻沒有。非但如此,流經多個國家的河流中發現釓異常,而溪流中則沒有。研究人員推測,釓異常源于醫院使用的核磁成像劑。經患者排出,或由醫院下水道排出,進入河流水系,造成了遠程污染。此外,海岸水也出現了釓含量異常,影響水生生物,導致已有海域的海星胚胎發育異常。
王夔認為,近30年來,稀土對人體健康存在潛在影響,且在多方面均有表現。
我國科學家最早在人群中發現了稀土的神經毒性。研究人員在贛南稀土礦區調查發現,礦區附近人群接觸低劑量稀土,造成中樞神經生物電性質改變,腦信號傳輸速率降低,兒童智商和記憶能力低。另有大量動物實驗結果支持稀土對大小鼠造成記憶功能下降、腦神經損傷、神經遞質釋放下降的結論。
有調查報告顯示,稀土金屬冶煉廠作業女工月經異常,自然流產率和早產率增加。同時,也有動物實驗證明,稀土對生殖系統有毒性。
此外,稀土對肝腎、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以及基因,均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毒性,而所有毒性與劑量密切相關。
“確定食品安全標準,首先需要確定食物中的稀土毒性最低含量。”王夔說。
王夔指出,一般情況下,稀土的暴露途徑是礦區和加工廠的廢氣、廢水、廢渣直接或間接造成的大氣污染、水土污染以及由此產生的食物污染,最終影響人體健康。這種情況下應當以暴露源為中心,考察其擴散范圍。
但是近年來,研究人員發現了稀土新的暴露途徑,可能對遠離礦區和廠區的環境造成污染。如吸煙與室內空氣的稀土污染相關,而且影響很大。在吸煙密集的公共娛樂場所,空氣中的鈰含量大于不吸煙室內空氣的100倍以上。香煙中的鈰,來自煙草種植中所使用的肥料,以及香煙加工過程中引進的稀土,再經過吸煙者把含氧化鈰的氣體排放到空氣中。氧化鈰微粒可以損傷消化系統、誘導腫瘤發生。而對于吸煙者來說,可能直接吸入的氧化鈰微粒更多。
整體來看,稀土暴露的途徑有增加趨勢,而且傳播距離有擴大趨勢,環境中的稀土暴露可能變得復雜化。現存測定結果,不能反映近年來稀土暴露的來源、水平、源匯關系和范圍。王夔指出,目前急需在上述方面展開細致深入的調查。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
分享到: | 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